“孩子沉迷手机游戏,没收手机也没用,阻止也没用,带他出去玩或者走亲戚也必须要带手机一起。我曾经把手机藏起来过,他就拿爷爷奶奶的手机,我感觉好无力。请问如何让他从网瘾中走出来?”
——一位14岁男孩的家长
痴迷网络、沉迷手机,无论大人还是孩子,无论教育程度如何,每个群体都有。究其原因,或是为了放松,或是为了社交,或是为了挣钱等。这本是件利弊相依的事情。对未成年人也许弊大于利,但隔离既无可能,也无必要。好多成年人都会随时随地网上打牌、刷视频,何况孩子。孩子痴迷手机游戏的主要原因,来自学习压力大,精神负担重,情感需要补偿与发泄。虚拟人际交往、团队归属感及成就体验便成为暂时的逃避途径。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沉迷于游戏呢?
约定规则,限制玩游戏的时间
90%的妈妈都会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,少数不限制的,也是因为孩子自己会控制游戏时间。有的是每天中午固定玩一小时;有的是周五周六周日,每周三天,每天30分钟;有的是每天晚饭后半小时。约定好了,就严格执行。
有的妈妈一开始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,会有些变通,但时间一长,发现心软反而助长了孩子钻空子。说到做到,按规矩行事,不再讨价还价,彼此反而很轻松。时间长了,孩子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,什么时间学习、玩游戏、做其他事情,他自己就会有一个统筹规划。
在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中,心理学家发现,面对棉花糖的诱惑,表现出自控力和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,长大后会更事业有成,人生也会更幸福。在玩游戏这件事上,游戏就成了“棉花糖”。只要规则制定得合理,就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控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,从小学会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。调查数据也提供了数据支持,限制玩游戏的时间,会大大降低孩子沉迷游戏的概率。
帮孩子把好第一关,培养辨别选择的能力
一个妈妈说,她会和孩子一起下载游戏,看看哪个游戏不适合小孩玩,就删掉,从一开始就把好关。
孩子班上有四十多个人,小孩子们各种排列组合的QQ群就有200多个,这位妈妈把所有的QQ群都“审”了一遍。有些孩子会转发比较血腥的图片,说收到的人要转发到10个群,不然怎样怎样,还会碰到社会上的发红包群。这位妈妈就给孩子讲解,传播这些信息背后的人的意图,他们真正想要做什么。孩子会睁大眼睛问:真的吗?她才发现,孩子毕竟是孩子,很多大人一看就明白的套路,涉世未深的孩子根本不知道,如果没有防范和引导,很容易出问题。
所以,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,父母必须要帮助孩子把好关,同时培养孩子自己的辨别能力,这是作为监护人的责任。
培养孩子发展兴趣爱好
一名男孩在读重点高中,每天晚饭后,美其名曰休息一下,也就是他的游戏时间。一般也就玩半个小时,孩子自己就不玩了,因为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要做,要画画,要练乐器,要剪片子上传到B站,要和同学们一起骑行……那么多有趣的事,孩子都忙不过来了,游戏自然而然只占了他生活的一小部分,妈妈根本用不着刻意限制儿子玩游戏。所以,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,围魏救赵,也是很有效的一个方法。
很多家长禁止孩子玩游戏时,会说:别玩游戏了,学习去,看书去!但是当孩子的生活中只剩下学习和玩游戏,他不时刻惦记着玩游戏才怪呢。不让玩游戏,很多孩子宁可躺在床上无所事事,百无聊赖,也不愿意去看书学习。
让孩子的生活充实起来,让他在生活中找到乐趣,交往几个说得来的、高质量的朋友,有趣的现实生活会比有趣的虚拟游戏更有吸引力。
放下你的手机,高质量地陪伴孩子
当你指责孩子沉迷游戏的时候,别忘了看看自己在家里是什么状态,是不是也整天抱着手机刷微信刷剧刷淘宝?
很多家庭,晚上经常是一幅“安静和谐”的画面:一家三口,妈妈看电视,爸爸刷手机,孩子玩平板电脑,各自全神贯注,互不打扰。大人身体力行刷手机,孩子耳濡目染,有样学样,在这样的环境里,一味地禁止孩子玩游戏,是不是也太考验孩子的意志力了?
不想让孩子沉迷游戏,自己就先做到不沉迷手机。空出来的时间,就用心和孩子玩吧,做各种游戏,亲子阅读,到户外玩,讲睡前故事......只要有心,就能想出很多花样来。研究数据也证明,亲子关系质量也是孩子沉迷游戏的重要因素。家庭亲子互动的频率越高、亲子活动种类越丰富,孩子沉迷于游戏的比例就越低。
说了这么多,其实当孩子沉迷游戏,家长最需要做的是反省自己。同样的网络游戏,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沉迷于此,毁了一生,有的孩子会控制适度,不耽误走上人生巅峰?
只能说,游戏是一个问题,但不是最主要的那个问题。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家庭。这个家庭能不能给到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和情感支持。家庭决定了孩子的内因,游戏只是外因,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。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,同样的感冒病毒,有的人被传染了,有的人安然无恙,区别就在于自身的免疫力。
沉迷于游戏的孩子,很多都能从家庭环境中找到共性,比如:
父母控制过多,管教严格,甚至打骂孩子是家常事;
父母和孩子缺少交流,只关注学习,忽视了孩子情感上的需要;
父母关系不好,情绪不稳定,经常爆发争吵冷战,家庭气氛比较压抑......
生活在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孩子,当他不玩游戏的时候,被迫回到现实中来,就会感到空虚、孤独、压抑和挫败感。这些负面的感受连大人有时都承受不了,何况孩子。他们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些负面感受,只是下意识地想逃避。逃到哪里去?只能逃到游戏里去。
游戏可以让他放松,让他宣泄,让他开心,让他体会到成就感、全能的控制感。在游戏中,他不惧怕失败。失败了,没有指责,可以一次次来。过关了,会有各种奖励,会有同伴的祝贺,这些成就感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。在游戏中,他会收获友谊,感到和同伴之间的连接,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孤独的一个人。在游戏中,他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,感受到自己的力量,这是一个人存在下去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。
这些,都是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。在现实中得不到的,在游戏中全得到了。两相对照,他在游戏里有多开心,他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多失落,这才是孩子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。与其说孩子沉迷游戏,不如说他像落水的人想紧紧抓住救命稻草。
所以,当孩子沉迷于游戏,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问问自己:孩子需要的这些心理营养,我们给够了没有?一味地禁止、打骂、围追堵截,只会适得其反,把孩子推向游戏的怀抱。
孩子得到了充足的心理营养和情感支持,就像吃饭一样,在精神上“吃饱了”,知道了真正营养又美味的食物是什么味道,自然不会无节制地去吃垃圾食品。
游戏不是带娃神器,也不是洪水猛兽。孩子玩游戏,不能不管,也不能全管。在管和不管之间,如何拿捏这个尺度,需要父母们的智慧。而最大的智慧,就是反省自身,作为家长给孩子创造了怎样的家庭环境,是否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接纳,这才是根本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